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文科生造孽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4-22 16:03:47  阅读:99704 来源:网易教育
文科生造孽耶

  央行四博士鼓捣出一份报告,提出多条颇有创意的观点,其中之一是东南亚中等收入陷阱与文科生的关系。言下之意很清楚,文科生都是干饭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文科生。

  一些文科学者生和媒体(媒体人大都也是文科生)跳出来反驳。或流于情绪,或狭隘偏执,或不明所以,大都甚是无力。

  并不复杂,只需厘清三个问题:

  1)东南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与文科生太多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2)中国文科生是不是太多?

  3)文科生为什么背锅?

  1

  先说第一个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源于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关于东亚经济的主题报告中,具有针对性地首次提出(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2008)。

  由于中国经济的两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变化,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成为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讨论的热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长期研究人口与经济,写有大量涉及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章,颇有见地。

  据他研究,“中国面对的特殊挑战,一般意义上说,是社会流动受到现行体制格局的阻碍,更具体来说,是劳动力更充分流动和融合受到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羁绊。”

  东南亚国家为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外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很多,但归咎于文科生,倒是头一遭。

  至少目前的定量研究不足以支撑二者之间的必然关联,更多是感性抒怀而已。

  当然,道理越辩越明,这个课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以及长期跟踪观察,一时口舌之争毫无意义,还是留给学界有心之人吧。

  至于央行四博士,不如回归正业,老老实实研究到底有多少“经营贷”流入楼市,这才是利国利民的要紧事。

  2

  第二个问题,中国文科生多吗?

  据统计,2020年高考,大多数地区文理科考生人数比例接近1:1,但文理科录取人数比例却接近1:3。比如人口大省河南,文理生报考比例为8:11,录取比例则是3:7。

  就这录取比例不高吧,总得给文学青年和数理低能者们一条活路嘛。

  3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文科生背锅?

  因为太弱。

  为什么太弱?

  说来话长。

  那就先从文理分科说起吧。

  追根溯源,文理之争可以把账算在康有为的头上。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1905年 12月6日,清政府决定设立学部。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以作为地方教育的行政机关。

  学部的设立,标志我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和近代教育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文理科百年分与合的开始。

  文理分科的前提是中国引入西方三段制学校制度,“中学” 正式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学制五年。

  5年后,1909年,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亦即后来的文理分科。

  为什么要 “文实分科”,学部在奏折中陈述的理由为:就学生毕业所升入的高一级学堂而言,本有文实之别;就学生本身而言,有志趣、个性的差异;就制度来源而言,文实分科有本国传统和他国制度为依据,即“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

  听起来很有道理。

  当时学部尚书是张之洞,可惜他已经风烛残年。一年后就驾鹤西去。故而,清末“文实分科”并未真正实施。

  4

  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对教育制度进行革新。

  蔡公是一个大牛人。前阵子的热播剧《觉醒时代》对此有精彩展现,值得反复刷,比腻腻歪歪的《山河令》好看。(此处接受反驳,但我不听)

  言归正传。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课程的设置上取消了“文实分科”。

  然而,仅仅过了3年,1915年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称:“现行中学校制,各科并重……而于造就社会中坚之人物与高等教育之预备,均有不能独到之处”,因而要求“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相当激烈的批评。

  1922年出台的“新学制”。中学由四年改为六年,初、高中各三年。根据次年颁布的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以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以前的实科。

  10年后,1933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确立教育目标改革制度案”中,明确规定“高中不分文理科,现有之工农商等高中,均应改为职业学校”。

  7年后,政策又变了。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课程规定,高中自第二学年分甲、乙两组,分别侧重理、文教育。

  8年后,政策再变。1948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取消分科。

  据上可知,民国时代,文理是否分科,政策反复摇摆,变换竟达5次,少则3年,多则8年。

  乍看起来,还真是同情民国时代的莘莘学子。饶是如此,民国时代的教育依旧群星璀璨。

  中央研究院于1948年3月选举确定了81名首届院士。其中人文组院士28人,数理组院士28人,生物组院士25人。

  院士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最高水平,文科占三分之一强,令人惊叹。

  侧面说明,无论文理是否分科,并不影响成材率。文科生也可以成为国之栋梁。

  显然,板子不能打在分科上。

  5

  1949年后,尽管教育部没从国家政策层面要求文理分科,但是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出现了。

  对,它就是高考。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采用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即为高考。

  1954年,高考分文、理两大类设置考试科目;1956年分为三大类:理工类,农、林、医科和体育类,文、史、政治和财经类;1964年分为文科、理工农医两大类。

  为应对高考,高中阶段很自然地实行文理分科教学。

  只是很遗憾,高校里的文科正被摁在地上摩擦。盖因中国教育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欧美奉行通才教育,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苏联奉行专才教育,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为国家建设服务。

  在苏联,国家对教育实行全面把控,学科是否存在取决于与经济建设相关的程度。比如,莫斯科大学,工科有200多个专业,农科有90多个专业,哲学只有2个专业,经济学有3个专业。

  1949年12月,《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出台,"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步骤、有计划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 随即,《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出台,学校制度、教学大纲全部照搬苏联。

  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拉开了中国用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造的序幕。

  这还不够。一批苏联人来到中国,亲自操刀高教改革。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9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

  特别是,1950年初,教育部聘请的苏联总顾问阿尔辛杰夫到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规划者,他认为中国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是帝国主义的阴谋。

  1952 年至1953年,为"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工科大学爆炸性增长,综合性大学被拆分,文科大批量消失。

  截至1953 年底,调整后的高等学校共有182 所,其中工业学校从18 所增至38 所。综合大学从55 所骤减至14 所。

  1956年5月,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法令形式被确立,在招生配额、学科设置、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继续强化重文轻理及重实轻学的导向。

  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中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到1957年,专业种类扩大到293种,其中工科194种、理科21种,文科减至15种。

  十年特殊时期略去不谈。

  待改革开放,重理轻文的趋势愈演愈烈。

  1980年,中国大学文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在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中国较比例最低的国家还低10%。

  以至于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特别提出“要注意克服轻视文科的倾向。重视和加强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和美术等科教学,课时必须保证。不要搞高考考什么就只开设什么课程的所谓‘文理分科’”。

  但无济于事。19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几十年强力造就的人才观不是几份文件就能改变的。

  6

  文科如此不受待见,那为何外界觉得文科生多如牛毛呢?

  1990年,国家启动“211”工程,意欲划拨130亿重点建设100多所高校。彼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都不宽裕,有这么一大笔钱,大学都忙不迭争取。

  谁能入选?综合性大学概率最高。

  什么是综合性大学?官方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有个硬指标,需要有效覆盖6个及6个以上学科门类。昔日人见人厌的文科陡然成了“香饽饽”。

  于是乎,中国高教最神奇的一幕的出现了。

  一方面,中国大学开始了一轮合并狂潮,比如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一口气吞了若干所兄弟院校,顿成巨无霸。

  另一方面,理工大学通过自体繁殖,强拆出文科专业,火线招生。比如,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前身就是政治理论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和社科部。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马列教研室、社科部分拆出法学、文学、经济学、心理学。

  通过“大跃进”,高校升级了,却催生了大批low到极点的文科专业。

  伴随中国加入世贸,公共管理、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更是泛滥成灾。仔细翻看这些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大杂烩,啥都学,又啥都没学。

  不过与新闻类专业相比,它们都是小儿科。《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显示,2015年,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约占高校总数的1/3;进入2019年,创办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本科高校达721所。

  传统媒体在没落,新闻院系还在扩张,真是耸人听闻。

  就这样,大学“跑马圈地”20年后,文科专业终于在中国蔚为大观。看似花团锦簇,实则败絮其中。

  毁掉一个文科专业很容易,但真要恢复重建谈何容易。正如费孝通所说,一门学科固然可以挥之即去,但不能招之即来。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泰斗。曾经,社会学是中国能够与西方学术界一较高低的学科之一。在1949年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中,有两名社会学家当选(陈达和陶孟和)。但在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消失了。

  如此种种,各种急功近利心态下培育的文科生岂不弱鸡?

  半个多世纪前,文科生被当作帝国主义的共谋者。现如今,文科生又被当作国家发展不力的背锅侠。

  何其造孽耶!

  

参考资料: 1.《文理分科:历史视角下的实践和争议》,中国教育报,马思援 2.《我国文理分科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前我国高校联考制度研究,田建荣、尹达 3.《重理轻文:高等教育“师苏联”的教训》,网易“另一面”,罗雯 4.《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国改革,李刚 5.《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研究,别敦荣、徐警武 6.《略谈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研究,费孝通

原标题:文科生造孽耶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