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叶澜教师对专业开展太垂青但对全人开展却严峻忽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6 21:52:56  阅读:4692 来源:自媒体 作者:中国教师报

原标题:叶澜: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

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样的一个问题却往往忽视了。

1. 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医生和律师,与建筑师、工程师不一样。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教师和医生,尽管面对的都是人,但仍不同:医生主要关注人的身体,医生在工作时,研究的是病与治病;教师关注的却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之间的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教师往往被他人贬称为“教书匠”,这一“书”一“匠”两字对“师”字的替代,概括了许多人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他们只是教“书”的“匠”人而已;他们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青少年而已;他们只要认真工作,不把知识教错,教对、教好即可。充其量,教师是人梯,因牺牲自己的生命,造就他人的成长而伟大,并不像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因创造而伟大。教师职业不能在社会上引起真正的尊重,其认识根子在此。

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少教师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往往只为教书而行,负责任者力图把所教“书”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关心学科知识的更新,提高与自己所教学科一致的学历水平,为的是把“书”教得更好。至于自己的劳动有何创造性,同样未做深究。如此,教师就无所谓什么工作中的创造自觉,也无法体验创造的欢乐与尊严,培养创新人才之类的话往往也就流于空谈。

今天,教师的使命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百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百科,以及他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每一代的教师都面临时代对教师使命的要求,但是也会有一些不变的,那就是教师的事业是对人一生负责任的事业。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好的教师会成为一种力量,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一个教师,能够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时刻会想到这位教师。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2. 教师创造性不被重视的三大原因

认清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质,能够说是当代教育学的重要课题,是当代教师职业生命自觉提升和践行的灵魂。在我看来,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由其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生命成长与精神世界丰富所决定。它需要教师对多种知识实现多层次创造性的开发、转换与复合才能完成。

就以教师最经常开展的学科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所教的知识自然是前人创造的,它以系统化、相对稳定的符号形态并经教科书加工后呈现。但 教师的相关教学,不可能只是把现成的知识像物件一样传递到每个学生手中。

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要研究开发不同的学科知识对儿童、青少年心灵丰富成长的发展价值百科,包括这些知识的社会价值百科。其次要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发展状态,他们的潜在发展需要与可能,以及他们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经验、重要的相关前在知识等一系列方面。只有在两方面都清晰的背景下,教师才可能确定对学生具有发展意义且可实现的教育目标。这些工作没有现成的知识提供,也没有人能代替,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研究才能完成。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价值百科,以知识的创生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吸收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和创造兴趣的基础,教师还需要将符号化的知识,转换成各种鲜活的、对学生既可能接受又具有挑战性,且不只是游戏式的状态,这同样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唯有经过教师如此这般的一番努力,作为人类文明的财富和认识世界成果的知识,才能转化成滋养、浸润学生心灵,激发生命活力的“琼浆玉液”。

然而,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说,完成上面这些任务,还只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活动如何展开做出师生互动式的整体设计。在完成设计后,还要直面由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组成的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时时变化着的复杂教育情境中进行教学,不断处理、重组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断生成的新资源,做出及时的调整、重组与新的策划……

如此复杂的过程,不但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知识,需要经验,更需要理念与智慧、实践与反思、重建与更新。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创造过程成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成为教师职业生命的创生过程,同时,也成为与人类自身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学知识的积累、创生过程。

可以让我们大家都希望的是,今日中国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步被认识并趋向改变。一个呼唤、呈现和尊重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时代正在到来。

总之,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每一天的生活,为孩子的未来生活而需时时创造。教师是丰富人一生的很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创造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的艺术,就是教育的魅力。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上,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代际传承的本质是把知识、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内存。这些东西又会综合成新的创造力。

值得进一步深究的是,何以长期以来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不被人认识,甚至连教师本身也未必清晰意识?自然,我们大家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最重要的不外乎三。

一是整个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真正以人为本。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谋取,人在社会职业中主要被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教师职业被视作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完成社会使命的工具,以及个人谋生的工具。又因其政治、经济地位低而不被重视。在基本生存、温饱都还需要奋斗的时代,人们很少去深究这一职业与人类自身和从业者发展的深层关系。

二是教育观的陈旧和对教师职业缺乏深入研究。人们并没有明白教育究竟为什么和是什么,并没有认识教师劳动的特质与复杂,以及它对从业者品格、智慧的高度综合要求。教师培养趋于简化、方法技能操作化,使教师成为掌握教育教学模式的熟练操作工,忽视了对教师人格陶冶、学识广博及识人、育人的智慧创新能力的养成,制约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三是人们习惯于以科学、艺术等已被公认的创造性劳动的范式来评价教师劳动,习惯于以可见、可测、可直接显现为新增产品或财富的方式来评价劳动的创造性及其价值百科。正是这种评价范式与标准的硬套或错位,使人们无视或看不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我觉得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教师,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就觉得对得起学生了,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内在精神潜力,倘若这样,他一定没有魅力。

教育是一种独有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

当然,教师的创造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的也不一样。它的创造是一种为了人的生命发展而做的创造。这是大量“转化”过程的创造,它通过“转化”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内力。这也是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我觉得人类社会创造事业中不能没有教师这样一个职业,不能将教师职业仅仅停留在传递。如果停留在传递,那么这样一个职业一定没有魅力,教育一定搞不好。

3. 教师不仅仅要专业发展,更要全人发展

关于教师发展,近年来流行的提法是“教师专业发展”,那就是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具有专业性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它主要从两个角度提出:一是改变教师地位(如美国的教育工会),目的是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受到社会尊重;二是从操作化角度,旨在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

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样的一个问题却有所忽视了。

教师往往日行而不觉: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以全部的人格、一言一行呈现他是谁,学生依此判断你是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你的敬意、瞧不起、反抗、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你的全部人格。 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的整体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这中间还包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鲜蹦活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学生生命既是最柔润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老师留给青少年的是什么,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福分。

教师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活得像个人,才能对别人产生成人意义上的影响,一种真正成为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候也会有冲动,但只要你是真实的,你会冷静下来,孩子也会理解。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今天,我们强调提升教师发展的自觉,其目的不只是停留在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师,而是为了使每个教师意识到:自己能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主人,只要努力实现自我更新,就能胜任当代教师的职责,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欢乐。

认识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与民族意义,把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当作时代赋予自己的机遇,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而不是消极、无奈地应付,投身于学校变革的实践中,这是教师提升自觉的首议之题。

教师是为明日而作之人,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与趋势,才能意识到中国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怎样的新人。然而,现存的教育模式,已成通识的教育思想和已成教师惯习的教育方式,以及用了多少年的教材、教学工具等,都已不能适应培养新人的需要,教育需要有整体式的转型。

唯有认识到这些,才会产生投入教育变革的自觉,进而意识到这一变革要通过改变教师自我才能实现。 教师参与变革的自觉只有转化成自我更新的需要,变革才可能得到来自生命发展需要的内在、持续和强大动力,得到变革主体自觉实践的支撑而最终实现。

说到底,今日中国的教育变革,若无教师的自觉变化不可能真正完成。

4. 当下最紧要的是保证教师专业自主权

教师是一个个生活在现实、具体环境中的人。他们像所有的人一样,首先需要生存。保障教师的生存条件,是教师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能否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确实还有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等地,时有拖欠教师工资等甚至更为严重的事件发生。我还能读到一些在十分艰难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倾其所有为学生付出的优秀教师的事迹,在被他们深深打动的同时,总会有阵阵心痛!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但正在走向文明昌盛的今日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以教师的贫困为骄傲。教师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维护尊严的起码要求,各级政府应该在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同时,真正落实教师的工资等待遇保障。

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从生境的角度看,目前教师队伍建设更需要的是,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 我认为:其中最为紧要和根本的是切实保证教师专业自主权。

教育是一个公共事业,但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公共事业需要政府保障和公众支持,但在教育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如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公众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不侵犯其专业自主权。自然,先决的条件是教师要具备专业资格。 现在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外界对教师、学校和教师专业工作的干扰太多。

这种干扰一方面来自行政部门,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各界。

前者的干扰通常表现为:各级教育部门行政性指令和划一式要求过多,事无巨细动辄红头文件;不同层次的检查、评比太多,这里还包括其他行政部门的多元、频繁介入。更令人无奈的是,有些指令或检查、评比,未经深入研究,并无充足依据,停留于表面、形式或造势,基层校长及教师却因其来自行政而无法拒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称之为专为学校教师设的“苛捐杂税”,他们令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常处疲于应付的状态。这种被动应对的局面若不从制度、机制上加以改变,其必然后果是压抑、消磨教师在专业领域里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使他们逐渐演化成执行他人规定的工具。

社会各界的干扰大量通过媒体表达和放大,有来自名人、名流的,也有来自普通百姓的。其主要体现: 一类是不尊重、不理解,遇事就指手画脚、大发宏论,以偏概全,以偏攻偏,“公婆叔姨”各说一套,教师却似“小媳妇”,不敢吭声,不知所措。这一关涉千家万户事业的从业人员,承受着人人都可指责的沉重舆论压力,有一段时间甚至群体形象被丑化为“眼镜蛇”。 另一类社会干扰,根子在社会泛市场经济的意识与风气弥漫并侵蚀到教育领域:师生、家校关系被简化为供需与买卖关系,学校被视作类似商场提供服务的供方,要求他们以“商业”的服务观代替专业的“教育观”,同时它又被视为“大市场”,各类教辅、针对青少年的报刊层出不穷,已达泛滥成灾的地步。高考、中考后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势不可当,不少举办方夸张的广告喧哗于各类报章。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扭曲、污染,乃至毒害了教师的心志,成为不利于教师发展的生境。

落实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还包括在教学、教育改革中,尊重和提供教师选择、重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自主权,在专业发展上还给教师按需选择培训内容、方式、途径等自主权,这是教师发展在专业自主权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

近十年来,教师培训有了空前的投入,参与各种不同渠道和层次的培训,也成为教师生境的构成。但在关注和研究不同教师的需求,赋予培训主体选择权等十分重要的方面,还缺乏研究,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不但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实际效益,而且导致相当部分教师处于厌“学”厌“培”,视其为额外负担但又无法不接受的无奈状态。

这无论如何不是这项工作的初衷,故十分值得已进入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时代的今日中国之关注。

来源 | 本文选自“叶澜教育思想文选”三卷之一——《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叶澜著,庞庆举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原标题《“散论”教师》。有删节。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