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见 · 最好的未来】Helen校长为行业年会致开幕词——微尘的宣言
11月5日、6日、7日,一年一度的行业年会在青岛海上嘉年华酒店圆满举行。全国200多家教育培训学校的400多名教育工作者齐聚青岛,共同探讨面向未来、关乎孩子的教育主题。
UKID国际教育发展年会是教育人的盛会。每年的年会,思迈都会跟全国的合作校分享思迈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心得。在开幕式上,Helen校长和与会嘉宾分享了UKID国际教育的教育宣言,号召行业内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让中国孩子成为“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的精英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伊始,Helen校长致开幕词,真诚落地的分享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教育梦想,让为期3日的年会璀璨启航,精彩内容,在这里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
Helen校长致开幕词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真诚地感恩大家,感恩大家的信任,因为信任我们再一次或者是首次相逢于青岛,谢谢大家。
我常和我的小伙伴们说,信任是这样一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因为拥有彼此的信任,我们心中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种幸福的感觉我们大家可以享受,但是信任绝对不可以辜负。过去的一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励精图治,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对得起我们新老朋友们的这份信任。
时间过得飞快。我特别喜欢爱默生说的这句话:“年”教给我们许多“日”不懂的东西;我也喜欢别林斯基这一句关于时间的格言: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就是时间。高尔基这样讲时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这些关于时间的格言我都深有同感,如果此时让我写一句关于时间的格言,我可能会这样写:过去的一年我一直与时间赛跑,身在疲惫中但心不知疲倦。
2019这一年,我在两个身份“母亲和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两个国家“中国和英国”之间游走和奔忙。在国与国和身份与身份的交汇之处,我发现了一些从前我没有发现的东西,这些东西给了我新的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知。
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现状当中,常常会自动的屏蔽那些对我们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百科的东西,反而习惯于去关注那些末梢细节,在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上反复地纠结和盘旋。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永远选择从意义和责任出发,选择不断地去引领、去改变、去影响。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不断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也在悄悄改变着这样一个世界。
No one is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 相对于浩淼的宇宙、偌大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粒微尘,但是我想,一粒微尘也应该发出它的声音吧?
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No One Is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的作者是16岁的瑞典女孩,她的名字叫Greta。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她,这个女孩在西方人、西方媒体的眼中,被视为偶像、气候活动家、青年领袖。
但是最近她被我们中国网友给骂惨了,说她是极端的激进主义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政治表演。
我是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知道这个女孩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英国UKidSchool正好发起环保主题,在设计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在网上做了大量的搜索,过程中,我发现了Greta这个女孩。我特别的好奇,一个16岁的女孩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在网上看了很多人关于她的报道、社会各方人士的评价,还有很多网友的评价。
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那样子,在西方世界里很多人都知道她,而且关于她的书出了很多本,所有关于她的评价都是正向的,因为她对环保的身体力行,令人动容。这个项目成为年轻人的效仿对象,影响力非常的深远,以至于有一个名词因她而生,这个名词是Greta effect。
什么叫Greta effect?她改变了很多的数据,这是其中的一项出行数据。
瑞典人是世界上最酷爱旅游的民族,从前有65%以上的瑞典人会选择空中飞行的方式去旅游,但在她影响力发挥的这些年当中,瑞典人已经改变了乘飞机出行旅游的习惯,因为他们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这个图中我们就能看出,瑞典人几乎已经是在地面上生存了。去一个地方,以往飞机飞行8个小时,现在他们宁可选择乘火车60个小时。
Greta的影响力表现在方方面面,她对欧洲很多国家的政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做过TED的演讲,参加过各种国际环保会议,与各国政要同台演讲,她还登上了时代周刊,被称作下一代领导者,而且她还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政治家,包括联合国欧盟领导人和一些国家元首,因为她对环保的创意比以往更加的关注环保!
最近Greta又做了一件轰动全球的事情,她乘坐零排放的帆船,从瑞典到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她在大西洋上乘着帆船行驶了两周的时间,到达纽约以后,她得到了纽约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她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她声泪俱下,言辞犀利句句扎心,能够说是轰动了媒体,震惊了世界,这一次包括我们中国,这是她部分的演讲内容,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这彻头彻尾是个错误,我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我应该回到大洋彼岸去上学。
然而你们竟来这里,从我们年轻人身上寻找希望,你们怎敢如此?
你们用空洞的言辞掏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
然而我还实属幸运,人们在受苦,人们在垂死的边缘,整个生态系统即将崩溃,我们正处在大灭绝前夕。
你们关心的只有钱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童话,你们怎敢如此?
你们让我们失望,年轻人开始读懂了你们的背叛,无数双后代人的眼睛在注视着你们,如果你们选择让我们失望,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原谅你们。
在演讲之后,她社交媒体的关注量达到了1.3亿,西方网友对她这个演讲的评价,大多类似于这样:她是一个很棒的瑞典女孩;她是一个非常善良而真诚的人;他的言论让世界害怕了,当一个小孩做当权者的事情时,我们确实应该重新考虑到底谁应该掌管政权。
她的名字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就是从这场演讲之后,但是不同于在美国纽约被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热烈欢迎的场面。她几乎一出场就遭受到了无情的奚落,有人说她是个戏精;有人说她是作秀;有人骂她是个脑残,环保还不如种树;有人调侃,种树?种树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事情,人家说说就行了。
在我有一定链接的事情上,我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响和新闻媒体报道的倾向。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我必须要秉持着良心说,就我自己所获得的一些切身的、浅显的体验和体会。中国民众和欧洲民众在环保的理念上真的不同,所以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们的做法。
在欧洲,环保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近几年来,地球见证了更频繁的干旱、洪灾、火山爆发,因此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欧洲选民的关注。
环保在欧洲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理念和倡议,更成了一股不可小看的政治力量。政客想在大选中胜出,他们必须得阐明他们的环保主张和行动纲要,这就是背景。其实存在差异是非常客观的,中国的环保起步很晚,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治理环保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伦敦不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现在这个状况吗?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一些启示。是什么推动了这个女孩做出这些环保号召?
在Greta从8岁到16岁的这段期间,她从身边小事做起,节水节电,绝对绿色出行,不买不用的东西,极致的践行3R。她自发自主地学习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态系统相关的一切知识,她了解到的越多,她就越震惊。她越震惊,就越感觉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她努力刻苦学习英文,用英文写演讲稿,从走上瑞典街头演讲,到在社会化媒体演讲,直到在一次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赛中,被气候科学家发现。
气候科学家在和她对话之后,这样评价她说,“Greta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态系统等方面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知识储备,已经和最前沿的世界级科学家同步。”到底是什么推动她做这件事情?最初的驱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带着好奇,我读了Greta的书,她这样写到“在我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经常提醒孩子们每天离开房间的时候关灯,不能浪费食物,不能浪费水,这些提醒让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在心里问了一个格外的简单的问题:Why? ”
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个信息,第一个,老师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第二个信息,也许很多人并没有问过Why,但是她问了一个Why。
在Greta 8岁的那一年,她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她们放了一个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的纪录片。在这个纪录片当中,她看到了大量的塑料垃圾流到海洋当中,她看到了垂死挣扎的痛苦的动物,她心疼了,痛哭出声,全程不能自己的在想我到底应该做点什么,去帮助这些动物,帮助这样一个世界。然后她有一个大胆的想象,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全世界政府立刻把防止气候变暖变成第一要务。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野心勃勃的主意,但是她就是这么做的,信念的力量让她勇往直前。所以在Greta从8岁到16岁的这几年里,她形成了著名的Greta effect。
有人说她一定有靠山,一定有财团支持,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我想说,我的直觉告诉我,她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我觉得我懂孩子,我懂孩子的那份善良,我懂孩子那份纯洁的心灵,我相信她是清白的。我看不出她求名,也看不出她逐利,在环保这件事情上她确实走得很远,这跟她个人的特质有关系。
正如前面我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的,Greta环保行动的最初驱动力,都源于她8岁之前所接受的环保教育。于是我在想,如果我们中国的孩子能够在更小的时候接受真正的环保教育,虽未必会成为像Greta一样的环保工作者,但我们全民环保意识的平均值是不是会因此被拉得更高?
西方的教育就是这样,在孩子最善感的年龄播种下关心人类、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种子!
曾有记者正常采访英国的一位校长,记者问他,“您认为到底什么是精英教育?”这位校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你培养的学生关心他人吗?”校长说这就是关于精英教育的全部意义。
以上是我分享的第一点,是我希望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启示。
第二点我想分享的是:孩子,你的才华是否足以捍卫你的立场?
还是要从Greta说起。我曾在我们国内的网站上看到另一篇关于Greta的报道,这篇报道这样写到“西方媒体对她极尽能事的吹捧更像是一种自我感动似的环保,是脱离了环保现实的幻想。如果真要塑造环保先锋的形象为啥不找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呢?真正的环保是这样长时间艰苦的劳动,是极其无聊的数据和农林知识。如果真的要树立环保先锋形象,为啥不树立这些中国的环保工人呢?”
这个话说的没错,无数这样的环保工人,让中国的植被面积在几十年内不断地增加,这才是事实。什么都没做,只喊口号的人成了环保卫士,而我们做了那么多,做得那么好,为什么发不出声音?为什么西方世界听不见?
如果我们真的觉得Greta做的事情就是一场政治秀,她只是一个激进的环保分子、一个政治的牺牲品。那么我们用汉语骂得淋漓尽致,分析得头头是道,能让西方人听见吗?能用汉语让他们听见吗?我们能用英语让西方世界听见吗?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环保做的最好的国家,我们指望谁去说?我们指望西方媒体说吗?他们不抹黑我们就不错了。
中国香港事件轰动全球,在西方世界里有很多中国人为了发出中国的声音,在举行各种游行示威活动,就像这个画面上看到的一样。我想说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香港事件无比的关注,他们关注这个事件有自己的动机,他们会在全球各地采访中国各界海外人士,包括中国大学生。
中国的大学生都有谁?有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有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他们想了解中国年轻的一代,对中国香港事件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当西方媒体在大学校园里采访任何一个中国香港学生,他们都能够用非常流畅地英文表达着自己的诉求。而当西方媒体采访到我们中国大陆的学生,情境是这样的,我们很多的大学生会和他们摆摆手,拒绝采访,说一句这样的话“I'm a student. ”还有的中国大陆学生被西方媒体刺激的不能忍受,他们义愤填膺的表达他们的主张,但是没有说几句话,什么语言都组织不起来,草草了之非常可惜。
在所有的采访中,有一个镜头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当西方媒体的话筒放到一个东北的爱国者面前,问出那些刺激中国人的问题时,受访者说“One China! One China! 知道吗?你懂吗?这是几?1!知道吗?”
当我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眼泪出来了。在西方媒体和不同肤色的人群中,一个中国的青年学子在强烈的表达着他的爱国宣言,情绪是热烈的,行为是有力度的,但是语言却是那么的贫乏、无力。
我不禁联想到如果说被采访的人是我会发生什么情景?我想我的英文也只是能够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而已,我根本无法做到有理有据、慷慨激昂,无法做到针砭时弊,无法做到掷地有声。我觉得非常的自责,我想我的英语为什么这么烂,连我自己的立场都表达不清楚,连国家的尊严都无法去维护。如果再想到这个采访的内容要在西方所有的媒体上去播放,我就会感觉更加的无地自容。
而今天我也做了一个这样的设想,如果西方媒体来到现场,问我们中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香港事件如何看?我想问问大家,我们谁有这个勇气站起来,慷慨激昂地来表达我们真实的感受,维护国家的主权?谁有这个勇气?
我知道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像我刚才提到的爱国青年一样,那么的爱国,但是我们是对我们的英语有信心?还是对我们的表达能力有信心呢?
中国香港的学生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才华,不需要是顶尖的人才,都可以用流畅的英文表达着他们所谓的民主诉求,而我们大陆的学生呢?
我们有的时候会这样讲,中国香港的学生有先天优势,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正如还有人说,世界五百强中30%的高管都是印度人,这个无可厚非,因为印度也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世界舞台相遇的时候,英雄是不问出处的。没有人会问你的英语是在哪学的,人们只看你的英语到底够不够用,只看你的英语到底是否能有所作为。
那么什么是世界舞台?
今年5月份,北京时间8点25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主播Trish Regan,就中美摩擦等相关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跨洋直播对决,双方就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华为、关税、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美国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行了长达16分钟的对话。
这就是国际舞台!在对话结束后,这个事件一度成为热点,很多媒体争相对刘欣进行采访时总会问这样一句话“你是怎么把英语练到可以和美国主持人进行直播辩论的?”而很多做英语产品的公司,蹭着热度总结一些关于刘欣英语学习的秘诀,但是,很少有人会关注刘欣的Why是什么?她的动机是什么?她的信念是什么?
是什么让她有机会离开祖国却没有离开?是什么动机让她开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欣热点?是什么让她一次次直面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世界,义正言辞的说No?曾经有一个西方记者正常采访她,问她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中西方差异的?”她这样回答,“我非常希望中西方差异是过时的,我希望我们活在一个允许有自由意识形态的世界。但是很遗憾,很多西方媒体人士并不这么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正真看到了很多对中国不实的报道,怀有偏见,带有倾向性。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故事原原本本的讲出来。”
我们都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假如有记者问询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作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一名老师或者是一名校长,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差异?”这个好像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频频给孩子们讲的话题,如果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是能用汉语回答明白还是能用英语回答明白?
也许我们用汉语能回答得很棒,但是我们不能用英文传递这样的声音吗?我写了这样一句话,“鲜红的思想的血液在畅通无阻的语言的血管中自由地流淌”,这就是有所作为的英语,这就是能干事的英语。
而刘欣就是我认为的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的榜样。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该把刘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我们不仅要讲她是如何刻苦学习,如何苦练英语,然后又怎么当上主播的,这只是末梢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讲她的国际视野,讲她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有她敢为中国发声的勇气。讲她不断地努力和国际接轨,不断地维护国家的尊严,不断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那种责任和担当,这才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传递给孩子的东西。
Greta这个女孩拥有全球意识,为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态系统,到处奔走呼吁,她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也不是她的母语,但是,外国网友在听了她的演讲之后,鼓励她,说她的英文比特朗普好。Greta学好了英语,用英语去学习丰富的环保知识,与世界级科学家信息同步,然后用英语写书,用英语去做全球演讲,她用英语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怎么能说她什么都没做呢?
刘欣,不仅拥有全球意识,还拥有国家立场,她在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我们虽没有看到她正确学英语、用英语学习的过往,但是我们都亲眼目睹了她用英语做事的当下。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榜样,需要被引领,我们该鼓励孩子成为用英语做事的英雄,我们该帮助他们发现一个学好英文的真正的理由。
这个理由里应该有他们的国家——中国,也应该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他们的视野不应该囚禁在“硬币的一面”,他们的格局不能被局限在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雅思托福、是考研还是出国还是工作这些最末梢的问题上,他们需要一个学习誓言,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一个志存高远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论语中的这句话“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这就是关于一个人的目标,你目标定得高远,未必能够实现。但如果说你目标定得太低,那么你这一生终将碌碌无为。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有高远的目标,如果说他们真的能够把“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变成他们的学习动力、成长动力的话,我相信这能够使一个从平凡普通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平凡普通资质的孩子拥有一个广阔的人生前景。
我为什么总会强调平凡普通家庭,平凡普通资质,很简单,两个原因:第一个,豪门精英家庭的孩子轮不到我们去教育,他们的父母早为他们安排了一切;第二个,天资聪颖、智力超群的孩子,会走上自我教育之路,我们对他的帮助非常有限。
而有缘和我们走在一起的那些孩子恰好都是出自于普通的家庭,在这个家庭当中很可能就是受制于父母眼界的限制、资源的限制,这些孩子更加需要窗口去看见世界。
我们不仅要及时为孩子们匹配学英语的资源,更要为他们匹配看世界的资源。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用英语学习,用英语做事!其次,我们该有教育工作者的自信,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而不是想办法去迎合家长所谓的刚需。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独树一帜的教育宣言,我们要敢于拥有伟大的教育理想!我们要回答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为什么教英文?”“作为学校,我的学校为什么教英文?”当我们回答好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要去告诉家长“家长,您要知道您的孩子为何需要学英文!”最终,我们要协同家长一起告诉孩子“孩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学习英文!”
我希望有一天更多的孩子可以说出同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这不仅应该是UKID国际教育的理想和诉求,更应该是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相对于浩淼的世界,我们都是一粒微尘,但纵使我们是一粒微尘,也不能因为渺小而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是UKID国际教育创始人Helen,我是一粒微尘,但我相信:一粒微尘也有它的独立宣言。
在Helen校长的带领下,UKID国际教育团队始终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怀一颗教书育人的初心,不断地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只为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正确学英语、用英语学习、用英语做事。
责任编辑: